“将来,你还愿意种粮吗?”“土地流转后,希望进城落户还是平移上楼?”“家门口的文化演出,是否对胃口?”……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市农业农村委眼下正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走访9个涉农区61个镇209个村,试图从159场座谈会、10399份问卷中发现制约上海城乡融合发展的“真问题”。
(相关资料图)
用聊天的逻辑设计问卷
此次结合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深入百村万户进行的大调研,由市农业农村委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挂帅,其他班子成员各自牵头完成一个分课题,机关22个处室,市乡村振兴中心、市农经站等系统事业单位全部参与其中。为更精准地反映调研的真实情况,上海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则作为第三方机构加入了调研。
对照中央农办全国大调研的11项课题,“上海卷”有针对性地梳理出乡村产业、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农民收入6个分课题。
搭准脉是第一步,哪些人群应该纳入调研对象?谁的声音最能反映真实情况?在沪郊乡村,“农民”身份的认定不仅仅局限于农业从业人员,它与农村非农就业人员、农业户籍老年居民共同构成了一幅精准的“农民群像”,而这三类群体对于增收的渠道和体会又各不相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上海乡村产业更加多元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经营者等都是乡村产业课题组关注的人群。对于乡村面貌的变化,每一个有切身体会的村民都有发言权,但日日在村里奔波的村干部、租住在村里的外来人员和节假日前来放松心情的游客也非局外人……因此,不同的调研分课题都有不同的针对和考量。
市农业农村委秘书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方志权告诉记者,“上海卷”在设计时聚焦“三农”发展中的特征特色、问题短板和农民需求意愿3个部分。比如,农民收入分课题正是上海结合实际情况特别增加的部分。他们在走访时发现,在非农就业群体中,近七成没有技能证书,一半左右在民营企业上班。“希望能就近就业,对接保洁、保绿、保卫等公益性岗位”是他们的真实诉求。
在正式调研启动前,各个课题组还创新地设置了“预调研”环节。“问题太深奥、太官方,村民普遍比较排斥,因此要用聊天的逻辑设计问卷。”方志权说。在“预演”的基础上,乡村文化课题组将调研的部分时段安排在了双休日,以便更加全面了解中青年群体的文化需求。生态环境课题组的问卷前后做了两次调整,例如原先有一题“你理想中的民居是什么风格”让村民有点懵,“预调研”回去后,课题组将文字题改成了看图说话,让大家直接在喜欢的建筑上打钩,这样浅显易懂、一目了然,村民自然容易接受。
捕捉有用信息抓“活鱼”
上海9个涉农区各有各的优势和短板,相隔一条马路的两个村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面貌,即便是同住一个宅基的村民,各家也有各家的诉求。在这样的前提下,调研就必须从小切口、小问题中发现大规律,精准捕捉有用的信息。
“很多声音不见得周全、思考不见得成熟,但去粗取精、提炼总结本就是调研者的分内之责。”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参与了乡村文化分课题的调研,与农民坐着面对面聊天,让他抓住一条实实在在的“活鱼”:上海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仍处于边缘地位,百姓的需求和政府的投入不对等。现有的产品内容、类型相对单一,配送频次还不够,距离满足农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村民对高大上的话剧、交响乐不‘感冒’,他们更爱看沪剧、滑稽戏这些具有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文军表示,他会继续关注文化产品下乡。
此次调研抓到的另一条“活鱼”是:上海在土地利用、种粮意愿、公共服务、农村改厕、设施管护、乡村治理、移风易俗等方面较为领先,而在农民居住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相关诉求强烈,亟待破解。
据生活方式课题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上海城镇化率已超九成,但农民生活方式并没有简单地朝着城市化方向演变,六成以上受访者首选城乡“两栖”居住模式。农民居住乡村的愿望强烈,实际条件却不是很理想。调查显示57.1%的上海农民房屋的房龄已超30年,近五年有9.8%的农户参加了集中居住,即使再加大农民集中居住力度,短期内也难以明显缓解这一难题。在文化生活、进城落户、农民养老3个方面,上海则表现出多元化需求态势,需要因势利导建设,以适应发展需求。
据透露,这些“活鱼”中的问题已迅速被摆上市农业农村委的议事日程。
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聚焦沪郊农民所需、所求、所盼,市农业农村委目前已形成4万余字调研报告,梳理出约10项下阶段工作任务清单,通过出台政策文件、工作指南,以及跟踪监督等方式,将调研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
比如,受访者普遍认为上海乡村产业将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吸引更多主体进入。不过,受能力、资源、资金等制约,不少经营者希望引入专业机构,在品牌打造、流量扶持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支持。任务清单提出,将引入与上海大都市乡村特色相匹配、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影响力和产业能级处于领先水平的涉农企业;建立重大项目推进制度,将投资促进工作纳入市对区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实施挂图作战、定期调度,建立月度报表制度;积极采取措施,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
针对远郊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的现状,将进一步加大综合帮扶力度,支持建设一批“造血”项目,完善和健全农村综合帮扶收益分配机制。
作者:薄小波
摄影:袁婧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